磁性納米粒子(MNP)是極小的粒子,包含一個磁性金屬核和一個非磁性殼層,具有功能特性。
盡管單個磁性納米粒子的平均直徑僅為5納米到100納米(大約是人類頭發絲寬度的1/1000),但它們被廣泛用于各種應用。由于 MPN 會被磁場精確激活,因此被用于一系列工業應用,包括從真空密封磁軸承、提高音頻揚聲器的性能到凈化工業用水。
磁性納米粒子也經常被用于生物醫學領域:用于分離細胞、分離 DNA 或蛋白質,作為增強磁共振成像 (MRI) 數據的造影劑,目前在臨床試驗中被用于“磁熱療”治療癌癥。在這類應用中,磁性納米粒子懸浮液被注射到腫瘤中,并被外部磁場“加熱”——有效地“煎炸”癌細胞。
然而,盡管磁性納米粒子存在于日常電子、生物應用或醫學應用中,但沒有國際標準來具體說明磁性納米粒子或任何磁性納米粒子應用的磁特性。
歐洲計量研究和創新計劃(EMPIR)已完成的項目“關于磁性納米粒子的 ISO 標準(16NRM04,MagNaStand)”解決了缺乏標準的問題。
在項目開展的周期內,項目結果助成了首個關于磁性納米粒子的國際標準:ISO/TS 19807-1:2019 第 1 部分:磁性納米懸浮液的特性和測量的規范。隨后,項目幫助制定了這個系列的第二個標準,該標準于項目結束一年后,即2021 年發布:ISO/TS 19807-2:2021 第 2 部分:用于核酸提取的納米結構磁珠的特性和測量方法的規范。
機構聯盟的成員還幫助制定了在使用磁熱療治療癌癥時運用磁性納米粒子的首個“路線圖”??紤]到臨床方面,這篇論文提出對表征相關磁性納米粒子參數的標準化方法的需求,以及磁熱療背后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經證明這對于幫助實現這種癌癥患者治療形式的標準化至關重要。
除了標準和出版物之外,這個項目還幫助瑞典國家計量院RISE根據 ISO/TS 19807-1 為客戶創建了用于磁性納米粒子交流磁化率測量的首項技術服務。
此外,德國的國家計量院PTB現在也提供磁性納米粒子參數服務,例如動態磁化強度或磁場熱療中的“特定損耗功率”,這是這些粒子在這種治療形式中的加熱效率的計量標準。
這個項目的協調員、來自PTB的 Uwe Steinhoff 說:“正如我們在關于這個主題的論文中所述的,鑒于磁性納米粒子和依賴它們的技術的經濟重要性,讓人震驚的是,目前世界上居然沒有一家實驗室可以為磁性納米粒子的熱療性能或相關特性頒發公認的測試證書。”
EMPIR 的這個項目由歐盟的“地平線2020 研究與創新計劃”和 EMPIR 的參與國共同資助。